查看: 1613|回复: 0

中国男性的“青春期后置”

[复制链接]

913

主题

931

帖子

3849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3849
发表于 2015-2-4 11:19:1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个14岁的中学生爱上了他的女英语老师,并有多次的离家出走。孩子的家长闹到学校,认为是女老师“勾引”自己的孩子,并大闹学校与教育局。只是两个当事人一直没有露面,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争议。


在中国,年龄大的男老师爱上自己的女学生好象更容易被公众宽容对待。而少年爱上大自己20岁的女老师,特别是未成年的男孩子,这就会被指责为“不伦”。中国的社会文化中,师生关系是属于伦理范畴的。以前就有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之说,显然,在人们的观念中,师生近似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,假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乱了,那就是“乱伦”。现在是一个14岁的男孩子与一个34岁离异的女老师之间的“爱情”呢?无怪乎愤怒情绪泛滥(孩子的父母),指责声讨之人群起攻之。


这两位当事人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,假如历史倒退30年,那他们就惨了,绝对是会被唾沫淹死的(特别是那个女老师)。又假如他们身处江湖,绝对会成为各路豪杰得而诛之的对象。他们做了一件让很多人内心焦虑的事情,那是激发出了平常人被压抑的“乱伦”渴望,焦虑也是来自“乱伦焦虑”。普遍的有着江湖情结的人,恰恰是青春期没有过的。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会迷恋上武侠小说的原因,在许多江湖豪杰的身上,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影子。


从心理的层面来讲的话,这个男孩子很勇敢,但也很懦弱。勇敢是因为他突破了传统的禁忌,敢为许多人不敢为。懦弱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焦虑,而是见诸行动的方式去保护自己。


人的驱力是性与攻击。这是佛洛伊德的理论。处在青春期的人会做两件事情,一件事情就是离开家庭,在外面的女性身上获得性满足,当然更多的方式是性幻想。另一件事情是攻击性很强,特别是男性。他们打架,斗狠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。无意识中,有超越权威的愿望,特别是超越代表着权威的父亲。而这个父亲可能会被泛化为一切男性。


有着这样青春期表现的男性,恰恰是心理比较健康的男性,发展下去,他的社会功能和自我功能会比较好。而一旦在青春期的时候发展受阻,那青春期就会被无限期的延长,甚至到中年后都有着类似青春期的表现。中国男性身上尤其有着“青春期后置”的特质。


所谓“青春期后置”,其实就是在成年状态下表现出具有青春期的特质。处在青春期的男性,性满足,自尊满足,爱与被爱的满足更多的来自于家庭以外的伙伴之间。家庭给予他的更多是亲情。看看现在“婚外恋”的盛行,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。很多丈夫把妻子看成是照顾自己的母亲式的人物,甚至在家里完全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一样。但在“婚外情”的对象那里,展现出来的关系更多的是男人与女人的关系,更平等式的,可以沟通的。这与青春期男性的关系模式很类似,其实这本来更应该在青春期完成的关系模式,只是在40岁的时候去完成。


看看《中国式离婚》这样的关于中国婚姻的小说或者电视,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男性身上有的特点。需要妻子变成“老妈子”式的人,然后感觉与妻子之间沟通越来越困难,他就会有愿望想在外面的女性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心灵交流,并承受责任和欲望之间的冲突。而中国女性,在无意识中也很愿意去完成妻子到母亲的角色转换,接着就体会着价值感消失,担心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,并把自己所有的满足都放到丈夫与孩子身上。夫妻之间都承受着失落,无力感,并相互期待,最终彼此感觉到自己受到伤害。


没有完整顺利的度过青春期的男性,几乎不具备能力做一个丈夫。因为在他的内心中的关系模式会一直处在“母子关系”或者是“父子”关系两者转化中,几乎没有能力去维持一个平等的,相互独立并联接的成年男女之间的夫妻模式。这一方面来自自己父母的关系模式的认同,另一方面,他并没有从男孩子成为一个男人,或者说,是没有能力体会成为男人后的满足感,更多男人在家庭中的价值满足,似乎来自是能养家,能照顾到家人的物质需要,那好象是一个“好男人”的表现。假如没有“吃喝嫖赌”,那就是很多女性心目中的“完美男人”了。


而有许多女性心中更完美的丈夫,那就是既可以满足其内心“完美的照顾自己的父亲”,又是“听话的,能被自己控制的孩子”这样的男人。当然,还要在性上面,能是一个“男人”。不过,对后面“男人”的角色似乎不是最主要的。听到很多女性夸奖自己的丈夫,很少听到丈夫的事业成就如何;也很少听到女性夸奖自己丈夫有着属于自己的情趣爱好;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对家人怎样。当然,抱怨男人最多的,也是这样。


这样的夫妻关系模式,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,那是被认可和接受的,也是适合当时的社会整个文化和观念的。就好象是70年代的中国,“中山装”一度是时髦,不过到现在西装盛行的今天,“中山装”似乎有点别扭。婚姻模式也是,在崇尚爱与自由的今天,曾经的婚姻模式在现今社会,似乎恰恰是制约人追求精神愉悦的一块大石头。婚姻关系,或者说是人们内心的婚姻关系模式也许发生一些改变,成为平等独立自主的婚姻方式,更能在当今社会的婚姻氛围中得到彼此的乐趣和长久的发展。


婚姻关系是动态的平衡状态。假如夫妻双方能在这样的互动中保持步调一致,那婚姻关系就是和谐的。妻子需要“父亲”的时候,男人可以扮演,他也愿意扮演。而丈夫需要“母亲”的时候,妻子也愿意去满足对方,及时的关系转换能在彼此需要的时候被觉察和行动,那夫妻双方也就会彼此获得满足。一旦在丈夫内心,他感觉妻子在扮演"权威"式的父亲,或者是“控制”式的母亲的时候,丈夫内心“青春期”的叛逆也就显现出来,“青春期”男孩子就会被激发出来,当然,愤怒和焦虑的情绪也被激发了。


而“青春期后置”的男性,表现的方式是需要“母亲”,但又怕母亲的控制而失去自由。对于这样的男性来说,照顾一个女性是很有压力的事情。从某种程度来说,他并没有照顾一个女性的能力。就算他感觉有这样的能力,事实上更多的是他把自己幻想成“无所不能”的状态,因此他的照顾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,并不是因为对方的需要。这样的男性很容易对女性产生内疚感,而他们所做的行为,从无意识动机来看,更多的是为了消除自己那种曾经的内疚。而这样的内疚感,恰恰是一个无力的母亲传递给他的。


什么样的父母会“培养”出“青春期后置”的男人呢?




  中国男性的“青春期后置”现象尤其严重,这和中国家庭结构以及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系。


中国人崇尚严父慈母。在现代改革开放开始,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父亲开始更多的时间要用在工作上,而教育抚养孩子的责任更多的在母亲身上。父亲的经常缺席,在孩子成长的初期没有问题,但到男孩子三岁开始,父亲的作用也就特别重要的时候,男孩子没有足够的机会从与母亲紧密的关系中分离开来。


从婴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,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从一个合而为一的基础上开始慢慢分化出来的。刚出生的孩子,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,自己是与母亲一体的。当然,这里说的母亲更多的是他们的照料者。在传统家庭中,照料婴儿的基本都是母亲。在与母亲关系的互动中,婴儿慢慢的体会到自己与母亲并不是合而为一的,而这个时候基本上婴儿已经有半岁了。


孩子三岁开始,随着孩子对外界的探索,孩子与母亲的合而为一感基本消除,这时候孩子需要承受又一次的分离焦虑。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获得满足。这时候也开始上幼儿园了。但是,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性别的概念的,他们只是处在没有性别的阶段。


孩子到五岁开始,他们有性别意识了。但这个时候的性别意识是很模糊的。他们只是知道男女,但并不能区别男性,女性的社会性的区别,他们只是朦胧的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。男孩子知道自己比女孩子多了一个“小鸡鸡”,而女孩子知道自己没有。这时候父亲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了。男孩子在无意识中与母亲亲近的愿望一直没有放弃,而当他知道自己是男孩子的时候,内心就会有一种“乱伦”的焦虑感。这时候的男孩子就进入第一个反叛期,实际上是男孩子无意识中的“乱伦”恐惧,促使他们要远离母亲。很多母亲感觉到自己的儿子本来很听话,忽然开始不听话了,就是这个原因。


同时,男孩子内心要与母亲亲近的愿望并没有消除,只是有父亲这个角色存在,他们有害怕感。害怕自己内心的“乱伦”愿望被父亲知道,自己会被父亲惩罚,因此他们发奋图强的把父亲当榜样,幻想着有一天能超越自己的父亲,取代父亲的位置。这个时候,父亲的男性权威,规则可以被男孩子开始认同。


这时候父亲的缺失,特别是夫妻之间关系的疏离,就不会给男孩子带来任何的焦虑感。甚至,有些母亲因为自己丈夫的缺席,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精神支柱,不愿意与自己的儿子疏远,反而紧紧的抓住自己的儿子,并攻击自己的丈夫的不是。这时候的男孩子认为母亲是需要保护的,因此,自己就幻想出自己的无所不能,开始过早的充当了父亲的角色,但并拒绝去学习父亲身上的男性特质。本来让自己害怕的“乱伦”,现在成为被允许的,并感觉到母亲也很需要,男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没有疏远,反而更紧密。


这个时候的父亲也感觉到自己的妻子与孩子更紧密,内心中难免失落。这样的失落感需要被人理解和缓解,因此在家庭中更加的疏远,以至他们需要去外面获得满足感。或者是对自己事业追求,而忽略了家庭中危机已经存在。孩子对于父亲的害怕,给了父亲权威感。但他们并不知道,孩子内心中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敌人,而不是榜样。父亲开始尽责任,而非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关系。这让妻子更加的把情感放到自己的儿子身上,从儿子对自己的孝顺,听话中来获得满足。


这样的关系持续到青春期,那后果就比较严重。孩子与母亲的正常分离没完成,青春期是最后一个机会。儿子长大了,但内心中处理关系的能力一直被母亲所制约。在他内心的关系模式一直停留在一元关系上(他与母亲的关系),而与父亲的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。或者说,是父亲没有意识到孩子与自己的关系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。孩子没有从自己父亲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男性特征,并时刻处在“乱伦”的焦虑中,随着自己道德伦理等规范的学习,无意识中因为“乱伦”愿望而产生的羞耻感会让他体会到强烈的自卑。


他们需要修复这样的自卑感。假如这时候有一个榜样式的人物出现,这样的自卑感会得到修复。但这样的修复并不是真正的修复,而是带着强烈的自恋幻想式的。比如武侠小说中的人物,会给他们带去完美的自恋幻想。又或者是父亲在这个时候能出现,给他最后一次认同的机会。这时候母亲又一次的要面对自己儿子与自己分离的焦虑。假如母亲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认同父亲的机会,那儿子还有机会真正的与母亲分离,并开始认同父亲而成为自己。但很少有控制自己儿子的母亲在这个时候会放手。


这时候的男孩子更多的成了刻板遵守责任,道德的人,也成了很压抑的一个人。因为内心的很多想法是绝对不能被人知道。男孩子对母亲的态度很矛盾,又依赖,又讨好并很愤怒。他需要找个人来替代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关系。因此,他开始恋爱了。开始一段带着强烈的“幻想式的恋爱”。往往恋爱的对象又与母亲是如此相象。对自己照顾,但很焦虑,同时需要自己去照顾。只是,这样相互照顾程度上来讲更象大人对孩子式的。彼此的期待也是孩子式的期待。


青春期的任务是成为真正有自我的人。懂得爱,责任,并建立持久的人际关系。知道自己是谁,也知道对方是谁。只有真正获得母爱的男孩子才能顺利进入青春期。在一个无力的,焦虑的母亲“控制”下的男孩子,他已经在5-6岁开始就进入假性的“心理青春期”了。这样的假性青春期会一直持续,直到有一个机会出现。那就是有第三个人,或者自己成为第三者的时候,真正的青春期才会显现出来。而此时,往往这样的男性已经结婚生孩子了。


都说人生是重复。任何关系方式在6岁前已经都建立了固定的模式了。人生有规律的,“小大人”总需要成为“大小人”来平衡。在没有能力的时候成为了“无所不能”的人,就好比是打肿脸充胖子。6岁的儿子对妈妈说:妈妈,你放心,我长大了一定会给你一个大房子。这时候妈妈体会到的是喜悦,是孩子很早就懂孝顺,或许给她的无力生活带来一刻的满足。假如一个28岁的男人对自己的妻子说:亲爱的,我一定会在将来给你一个大房子。妻子听了或许也很开心,说自己的丈夫是很有责任和很有抱负并爱着自己的,哪怕他说的时候一无所有,甚至刚刚失业。可是,28岁的男人说话是需要负责的,5年后,妻子再次问他要的时候,他没有了,他说妻子要的太多,不应该有这样的要求。他反而开始指责自己的妻子是个物质女人,并开始想着离开她。因为妻子已经不是当初他认识的女人了,开始对他有要求了。


这样的丈夫开始要寻找真正“爱”自己的女人。他开始离家出走,开始愤怒异常。这时候,真正的青春期表现才出现。但,他已经35岁了。责任和他认为的爱之间如何选择?这是他需要面对的问题。同样,这时候他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能力,也开始真正的去看与对方的关系。能够觉察自己,这样的男性还能进入青春期并成为自己。而往往这个时候,更多的男人会选择离开。他终于明白,没有爱了。以前的爱是那样的虚幻,那样的不真实。


他必须接受“母亲”在生命中离开,这样,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幸福热线:400 040 1399

手机版|破镜重圆公司

GMT+8, 2024-5-3 11:59 , Processed in 0.042833 second(s), 27 queries , Gzip O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